黄祥伦同志1999年退休后,全身心都投入到关心下一代事业中,分别担任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和市老科协等多个社团任职,在关爱青少年特别是在关心、教育外来务工青年及其子女的教育事业中做出突出成绩,受到市委、市政府和上级关工委以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。
1.辛勤付出,担当大量工作。他从原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,开始主持市关工委日常工作。协助市关工委主任,指导办公室开展各项工作。退休十几年来,他仍与在职同志一样,天天上班,甚至经常牺牲双休日时间,一心扑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。带领大家同心协力,推进全市关工委工作新发展,使我市关工委工作走在全省前列,乃至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。市关工委多次获得“先进集体”称号。
2.大胆创新,开拓工作领域。他善于学习,努力钻研,把上级文件精神和本市工作紧密结合起来,提出了很多新的工作思路,拓展工作领域。近几年来,我市关工委由他提出建议并主抓的“五老”志愿队伍建设、关爱联盟、基地建设、捐资助学、海峡两岸关爱下一代论坛、《两岸家教》筹办等有特色的工作都取得显著成效。市关工委“五老”志愿队先后两次荣获国家级、市级“先进单位”称号。厦门关爱联盟、海峡关爱论坛更成为厦门的特色品牌和亮点。由他提议并主抓的“厦门关爱联盟”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和发展,取得了显著的成效,搭建了全市性“关爱助学合力大平台”,已逐步形成多形式、多领域、多层次的社会化民间关爱助学模式。实现了从单一依靠政府拨款助学向社会民间主动参与的积极转变,创建了具有厦门特色的政府、社会、学校、家庭四位一体帮扶机制,经验做法走在全国前列,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肯定。黄祥伦以“厦门关爱联盟”助学平台为抓手,积极主动牵线搭桥,寻找爱心单位或人士,采取项目共建、结对帮扶等行之有效的方式,开辟了帮扶的新途径、新办法,不断激发民间关爱助学发展动力,使具有厦门特色的关爱助学活动永葆生机和活力。据不完全统计,近五年来“厦门关爱联盟”助学平台共筹集关爱助学金约2.5亿元,帮扶贫困学生达20多万人次。
3.深入基层,开展调研工作。他经常深入基层调研,他的许多工作的新思路、新想法正是来源于基层的经验。从基层工作中获取经验,再用于指导实践,很好地提升工作水平。他对全市关工委的基层工作情况了如指掌,各地方的典型如数家珍。许多基层工作局面难以开展,在他多次推动之下,也打开局面。亲自指导了《“基层工作年”的实践与思考》、《厦门市关工委开展两岸青少年交流的探索与思考》、《创新驱动机制 探索发展新路——关于加强厦门关爱联盟建设的调研报告》等课题调研,形成的报告颇受肯定,有的经验材料在全国会议上作为典型进行了交流。
4.创办学校,关爱外来娃。1999年,黄祥伦又与多位老同志积极奔走呼吁,在市委、市政府的支持下,创办专门招收外来员工子女的学校,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。经过多年的发展,市委、市政府决定学校由民办改为公办,市财政投资7000多万,建设新校舍,继续收外来员工子女,社会广泛称赞关工委为改善特区投资软环境办了一件实事。为此,市关工委荣获由团中央、中关工委、教育部等13个部委联合评选的“全国进城务工青年工作先进集体”称号。2011年,厦门市外来员工子弟学校改制为公办学校,更名为厦门市云顶学校,仍坚持招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特色。改制后,市区教育局和学校联手培养一支优秀师资队伍,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同享一片蓝天,共享公平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。如今学校在校学生达2500多人,建校以来曾为3万多名来厦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了学位。
黄祥伦把一名老党员的荣誉感全部转化为“忠诚敬业、关爱后代、务实创新、无私奉献”的五老精神,以昂扬的力量关爱服务青少年。他始终不忘初心,永远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,永葆关心下一代工作者的奉献本色,以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,丰富的人生阅历,崇高的奉献精神,言传身教,启迪身边的干部群众,引领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如今,他已年近耄耋之年,但仍精神矍铄,孜孜不倦地在关心下一代事业中深耕细作、一路前行!
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846号